科研项目 时代印记——创作感想

时代印记——创作感想

作者董慧萍

时代印记--记我的创作之路

               

回顾20多年来的创作,我的作品始终与中央美院“纠结”在一起,确切地说我三个阶段的主要创作都离不开中央美院的特殊空间:女浴室,一是因为以此为创作题材适合我,二是因为对美院情深。现在看来,我这三个阶段的创作似乎是中央美院从王府井老美院到二厂过渡时期美院,再到花家地新校区这段历史的一个小小“脚注”。

 

王府井老美院(东城区校尉胡同5号) 

第一批《女浴室》创作  

1991-1993

 

1990年我大学毕业,在桂林师专工作一年后,经魏谦、朱振庚老师引荐到中央美院版画系上助教进修班,从此与这所学府结下不解之缘。王府井时期老美院校园似乎是那时候中国艺术最前沿的地方,当时美院被号称为全国的“油老大”。从那时起,我开始吸纳这所学府带给我的养料,那会儿班主任苏新平老师总是不吭声地带着我们画人体。在学习之余,美院的浴室是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那时师生及家属们都会去那儿洗澡,而我可能是我命中缺水,喜欢沐浴,这可以算是我的第一批《女浴室》组画诞生的背景吧!后来史论系一位老师说,“美院搬了两次家,董慧萍可能是唯一一个画过王府井老美院浴室的人,这些作品或许还有些文献价值。”

 

董慧萍《浴室》组画之六  铜版  1993年  28cm×38cm

 

第一次来美院读书,我住在东单的一个四合院里,每天在东单和王府井老美院之间往返,感受着浓厚的北京文化味。也是在这段时间,都市题材的作品开始引起艺术家们的兴趣,不少画家开始关注都市中人们的状态,我的第一批《女浴室》就创作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中。

从版画语言角度来讲,这也是我第一次运用干刻结合飞尘和线腐蚀铜版技法来表现人体,当时采用这种技法也受到了徐冰、王维新和魏小明老师作品的影响。我一直在构思我的《浴室》创作,记得从铁栏杆窗射进浴室的光特别美,不同的人体在这光线下自然舞动,或搓背,或弯腰,在我眼里那都是画,是那个特定年代的生命活力的体现。画面浴女原形来自于在老美院经受现代艺术洗礼的女大学生们。回看第一批《女浴室》组画,尽管人体造型及版画技巧不是很成熟,但画面中女人体的浴姿特别的“从容”,感觉像是中国女性裸体“新形象”在当代艺术浪潮中的一次“合法”创造,是老美院那个特殊时代的印记。

 

董慧萍《浴室》组画之二  铜版  1993年 23cm×24cm

   

这批《女浴室》作品完成后,我在王府井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的画廊做了第一个画展。我的这批铜版画《北京浴室》与申玲老师《都市休闲》系列作品正好出版在1993年第4期《美术研究》的对页,我想我们表现的那个时期人的状态其实都是相通的。恩师宋源文先生特别为我写了展览《序》,在文中这样写到:“她从偏爱选材,从平凡中发现和表现,见物见情,见物见美,以象取意,寓意于象。借审美角度寻找个人的审美趣味,不造作,不修饰,像蜜蜂筑巢酿蜜,即使是在一个巢孔里,造出来的也是甜甜的蜜。”字里行间写满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写满了浓厚的师生情、美院情!

 

1993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生合影 

(中排座位老师左起:吴长江、王维新、张佩仪、宋源文、谭权书、广军、周吉荣,后排右三:徳芝兰,左三:林志肯,左六:董慧萍)

1993年与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师生去北京郊外十渡考察

(美术史系老师左三:范迪安、右三:易英、右五:邹跃进、同学右六:陇艺梅,左七:董慧萍)

 

过渡时期的美院(大山子万红西街2号)

第二批《女浴室》组画

1999-2001


1993年离开美院去和吴长江老师道别,记得吴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离开美院,一定要和美院保持联系啊”,因为老师这一句话,在离别美院之后在桂林教书的那段日子里,和广军等老师的书信和新年贺卡积累了一大箱子。1999年再次重返美院攻读版画系研究生班,谭权书和广军先生是我的导师,他们对我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另外对我有很大影响的是当时清华美院院长刘巨德老师,这套作品精神层面的表现都来自于这位恩师的指教。面见刘巨德老师的第一天,他给我开了一份“考博书单”,记得“考博书单”中有《中国美学史大纲》等20多本书。后虽因加试政治单科差几分没考上博士,但这些书改变了我对绘画及绘画精神的认知,让我认识到“功夫在画外”。

 

董慧萍 《浴室》之四  铜版2001年  25cm×51cm  (中央美院版画系收藏)

董慧萍 《浴室》 铜版  2001年  25cm×51cm

 

这次重返美院距离上次已整整6年,乍到中央美院发现“央美人”生活状态变化不小,好像人们开始“时尚”起来,其中一个变化是开始有人使用手机和计算机了。二厂时期的美院和以前不一样了,开始听说“近距离”、“新生代”这些词,中央美院史论系的老师们悄然转变成中国早期的批评家,设计学院的建设还处于初创期。我的第二批《女浴室》组画取材于在二厂时期的浴室,当时学生们被安排住在花家地西里的临时宿舍,学生和周边的居民都在附近的一家“南湖浴室”洗浴,门票5元。那时创作的心境与6年前大不一样,看见眼中不同的女裸体形象在水雾中舞动,一个个画面在心中定格,第二批《女浴室》组画的草图慢慢地都生发出来了。

 

董慧萍 《浴室》之二  铜版 2001年  25cm×51cm  (中央美院版画系收藏)

董慧萍《浴室》之一 铜版 2001年  25cm×51cm  (中央美院版画系收藏)

 

 这次创作与以往不同,构图为“国画式”的竖长形,同时,我大胆采用了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高远、深远、平远的处理。如此可以让我将人物的位置自由安排,画面中浴女形象的处理更主观提炼。另外在飞尘的技法上,我发明了一种“大点飞尘技法”运用到水珠的表现上,似乎很贴切,可以将空蒙灵动的浴室画面从腐蚀过的铜版的版面上一层一层地刮刻出来,这个过程充满了诗情,是走心的过程。在1999年-2001年间创作了第二批《女浴室》组画后,出版了我的第一本画册《董慧萍作品集》,并且多副作品被中央美院版画系收藏并出版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留校作品集》中。恩师广军先生也为我撰写了《静悄悄的董慧萍》一文,其中写到:“董慧萍在我的印象中是静悄悄的,这大概跟她的不事张扬有关系,但在学业和创作上,我又少见像她那样勤力的人,有点像蚕,从悄没声地吃桑叶到悄没声地吐丝。”这篇文章的原稿我一直小心地珍藏着。

 

花家地新校区(花家地南街8号)

《女浴室》数码交互网站的呈现

2004-2007

 第三次来美院已是2004年,来读央美设计学院数码媒体专业的研究生。美院搬家到了“花家地”新校区,这次来最大的一个感触是美院的“巨变”,美院学科建设更加多元,设计、建筑、国画、人文学院纷纷建立。在丈夫的支持下,我一个人带着两个8岁的双胞胎女儿来北京“干革命”了,自己不觉得什么,只是一股子向上的劲,但老师们特同情我,有一次苏新平老师和谢素贞馆长在美术馆咖啡厅聊到我,我依稀记得苏新平老师原话是说:“看着董慧萍一边带孩子,一边读研究生,太不容易了,不忍心看”,没想到在老师心目中我这么悲催。

 

董慧萍  《浴室》交互网站截图

     

作为数码专业的第二届研究生,我专攻了图像处理、非线编辑,交互网站设计等课程,这也促使我的创作方式从架上绘画到数码艺术的转变,这个转变连我也没有想到。最为明显的一次转变是,2007年我完成了以《浴室》为主题的个人交互网站的设计,网站首页界面的元素来源于《女浴室》的水和水珠,当时我的导师马刚老师将全球最有名的FLASH“闪客”教授们请到数码工作室任教,其中加拿大的Lorraine就是交互网站的老师,她教学的时间经常是夜间到第二天凌晨,她教我用英文的编程实现的虚拟网站画面,例如水珠变成上下起伏的动作按钮,水纹变成《浴室》的交互画面,这一切令我惊讶。而在这背后,出乎我意料的是中国的“巨变”同样让一个深爱中国的“老外”老师Lorraine感动流涕,2007年除夕时,我和Lorraine在留学生专家楼房间里商量《女浴室》数码交互网站的最后呈现方案,编程也到了最后的阶段,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窗外烟花绽放灯火辉煌,Lorraine与我一边讲她三次来中国的坎坷经历,一边看着漫天的烟花泪流满面。伴随着她的泪花,这一天我完成了我创作之路中“蜗牛”式的蜕变,《女浴室》数码交互网站正式上线。也是在这一年,因为翻译麦克卢汉的著作《媒体是按摩》和导师马刚合译另外一本《数字艺术》的专著,同年底多伦多大学邀请我前往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访问,并获知我是麦克卢汉研究所20年以来亚洲唯一获邀的访问者。这段经历对我的硕士论文的写作及之后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从事的数码媒体及影像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997年 董慧萍和丈夫胡昌格及满月双胞胎女儿在桂林家中

 

 弹指一挥间,20年时光匆匆而过,我也从一个单纯逐梦的清纯少女渐成人妻,为人母,可以毫无遗憾地说,我人生中最美丽的青春时光几乎都是在美院渡过。现在静静地回想,第一次在美院读书,宋源文老师在文中把我比作“蜜蜂”筑巢;第二次来读版画研究生班,广军先生在文中写我如“蚕”吐丝;第三次又来美院读研究生时,好友李帆老师有一次抽着烟平静认真地对我说:“董慧萍啊你和别人不同,如果用一种动物来形容你的话,你像一只“蜗牛”,你的前进似乎让人察觉不到,但一直都在前行……”。我的创作之路尽管像一只蜗牛一样看似缓慢,但却神奇地伴随着中央美院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剧变而发展,竟也奇迹般地与中央美院发展历程中的三个特殊时期相吻合。

     

发表于2015年《美术研究》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