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 艺术是文化的肌肤--以色列现当代艺术研究

艺术是文化的肌肤--以色列现当代艺术研究

作者董慧萍

艺术是文化的肌肤--以色列现当代艺术研究

摘要:亡国2000年之久的以色列于1948年奇迹般复国,回归的犹太人来自世界近百个国家,复国后的以色列是一个以犹太文化为主体特征的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的诉求及矛盾必然存在,古老与现代、冲突与和平、宗教与世俗、拉比与士兵、传统与颠覆、灭亡与生存、敬虔与批判并存。艺术是文化的肌肤,如果说以色列文化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以色列形象,那么以色列艺术则是那细腻而柔软的肌肤。若我们触碰以色列艺术,就能与以色列文化亲密接触。以色列一方面有着最古老的耶路撒冷古城,一方面又有着西亚最现代的城市特拉维夫。世界上三个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发源于此,这也正是以色列文化复杂性的原因所在。独特的文化演绎出独特的以色列现当代艺术,对于以色列的人来说,宗教、政治、身份、权利、生命是以色列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主线,本篇论文将从多元的视角阐述以色列现当代艺术,以艺术为媒介揭开以色列文化的面纱。

 

关键词:媒介  宗教  政治  犹太文化  生命  身份  记忆  现当代艺术


导论

  1. 研究的缘起
    本篇论文的主标题——艺术是文化的肌肤,缘起于2008年笔者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麦克卢汉技术与文化中心的访学经历,当时笔者的导师就是马歇尔·麦克卢汉[1]先生的嫡传戴瑞克·德科柯夫[2]教授。麦克卢汉先生的“媒介讯息延伸论”以及德科柯夫教授的“文化肌肤论”在文化研究方法上,对笔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艺术表现的内核就是文化,媒介的表现只不过是它外在的形式,本文想以以色列的独特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实证来论述我的观点。

二、目的与意义
由于中以建交时间较短,中国学术界对以色列艺术与文化的研究较薄弱。以色列的文化核心是希伯来文化,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受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及希伯来文化)又是西方文化重要的源头。虽然亡国2000多年奇迹般复国的以色列的文化是极其多元和复杂的,但艺术作为诠释文化的媒介,是帮助我们了解深层文化的金钥匙。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研究以色列的现当代艺术来破解以色列的文化密码具有新的意义。
三、问题与研究方法
笔者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是以艺术为媒介,从媒介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以色列的多元文化,二是对以色列当代艺术中媒介本身的研究。麦克卢汉先生和戴瑞克·德科柯夫教授摈弃了以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为中心的研究传统,开创了一种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技术史为主线,把文明发展史贯穿起来的新型文化研究方法。“艺术是文化的肌肤”的观点是将麦克卢汉与德科柯夫两者理论在当代的一个联姻,笔者在二位学者以媒介技术史为主线研究文化的方法之上,扩大了媒介的内涵,艺术即媒介,以色列的艺术作为媒介是对其多元文化最好的诠释。
 

  1. 以色列文化与艺术的独特性

(一)以色列文化的独特性 
以色列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国家,其文化多元且复杂。在地理位置方面,以色列位于世界三大洲的交界“中心”(见图1),地处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以色列独特的文化提供条件。从世界宗教历史来说,世界三个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发迹于此。对犹太人而言这块土地是他们的根;对基督徒来说,这里是基督出生和被钉十字架进而完成人类救赎的神圣之地;对阿拉伯人来说,这里也是他们的圣地和故土,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共同的首都(见图2)。在民族历史方面,以色列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奇迹,亡国2000年之久的以色列于1948年奇迹般复国。人种学家统计表明,无论什么民族,一旦亡国500年,必定会被其它民族所同化,但惟独犹太人在亡国将近2000年间,分散世界各地而不被同化,犹太人居留美国八代、十代仍然是犹太人。以色列人被驱赶到世界各国二千多年却不被同化,祖居地被外邦人全部占居近两千年,却能重新复兴回归,再次立国。在民族信仰方面,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他们信仰犹太教,遵守旧约中的摩西律法,谨守安息日(见图3),通过对《妥拉》[3](摩西五经)训诫的忠诚恪守着民族的尊严。拉比是以色列文化的一个标签,他们是犹太人中的一个特别阶层,意为“圣者”,是指接受过正规犹太教育、系统学习过《塔纳赫》、《塔木德》[4]等犹太教经典、担任犹太教会精神领袖或宗教导师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以色列人对犹太教十分热衷,但并不是所有以色列国籍的人都信仰犹太教。没有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大约占30%,他们被称之为“世俗者”。在政治制度方面,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实行自由民主制的国家。在文学科技方面,以色列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见图4),其军事科技、农业、医学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防军事方面,由于犹太民族在历史上长期遭受排斥、驱逐和杀戮,以色列人时刻保持警醒,对外时刻处于军事防御状态。以色列全民皆兵(见图5),随处可见的以色列的士兵成为以色列的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多元复杂的以色列文化对于外邦人而言,晦涩难懂,但笔者认为以色列的当代艺术是诠释以色列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
 

(图1)以色列所在的地理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2) 以色列地图  图片来源:以色列驻华大使馆

(图3)安息日的以色列

(图4)以色列诺贝尔奖者


(图5)随处可见的以色列士兵

 

(二)以色列艺术的独特性

以色列艺术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主题上,以色列现当代艺术的主题多表现对生命热爱和尊重,同时也表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对于以色列的人来说,宗教、政治、身份、权利、生命、记忆是其当代艺术中的主线。以色列艺术的内容是对以色列文化的诠释,这可以从以色列建国到现在的艺术主题中得到答案。前四十年的以色列艺术的主题大多是移民与身份、死亡与战争、宗教与世俗、边界及政治,后三十年以色列的当代艺术关注的主题则是流动性与全球主义、全球生态、集体身份与大众文化。另一方面,在媒介上,由于在犹太教中敬畏耶和华禁止对偶像的崇拜,敬畏神而不敬畏人,使得以色列的艺术注重抽象表现,轻写实主义。与其他国家一样,以色列当代艺术也经历了从早期的单一架上绘画媒介转向现代多媒介的探索,尽管以色列的科技发达,但以色列当代艺术家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持谨慎态度,对他们来说,内容本身重于媒介,生命重于形式。

 

        第二章  以色列现当代艺术生态概况
一、以色列的博物馆与多元文化

以色列国土面积不大,但是有近百个博物馆,是世界上按人口计算拥有博物馆所占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以色列外交部举办的马诺菲姆当代艺术节中,以色列诸多博物馆都参与其中,通过各个博物馆的艺术展览,我们可以触摸到极具魅力的以色列多元文化。此次艺术节期间,以色列外交部邀请了来自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的博物馆及艺术机构的代表参加。笔者受外交部文化处视觉专员Yosef Balt的邀请,作为中国唯一受邀的艺术家代表参加了本次艺术节(见图6),借此机会考察了以色列的多个博物馆、画廊。
 
(图6)马诺菲姆当代艺术节代表团合影.,左一为外交部文化处视觉专员Yosef Balt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
在以色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直处在交融和对话中。从耶路撒冷古城到现代都市特拉维夫有一种强烈的时空穿越感,犹如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到前卫,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以色列博物馆[5]位于耶路撒冷,它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不但是以色列境内最大的文化汇聚点,更是全球数一数二的艺术和考古学博物馆。馆内收藏了由史前至今各式各样的文物,并设有不同展馆,例如考古学馆、美术馆和犹太艺术生活馆。因以色列博物馆位于圣城耶路撒冷,所以以色列博物馆里面的藏品多与宗教有关,最为知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圣经古卷。圣经博物馆里藏有最古老的圣经《死海古卷》(见图7),这些在死海附近山洞中发现的两千年前的卷轴统称为“死海卷轴”,它是研究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展史的文献资料。以色列的犹太文化的核心是旧约的摩西五经,《圣经考古学》为此提供了依据。以色列的亡国与复国、国名、国旗、国徽都与《旧约》有关,旧约中《诗篇》的作者就是以色列的大卫王,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的原型不是西方的君王,而是犹太国的第二个国王大卫。无数的西方关于圣经题材的名画如《最后的晚餐》、《伯利恒大屠杀》、《圣母领报》中讲述的故事都不是发生在欧洲,而是在地中海东南岸的以色列。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研究西方美术史的学者来说,研究以色列的文化也是研究西方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色列大屠杀博物馆是以色列历史和文化的一个见证(见图8)。博物馆中心由一条长廊构成,分别通往十间展厅,每间展厅展示大屠杀历史的一个不同部分,博物馆内约有2500项大屠杀受害者及幸存者的个人简介和物品。目前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是全球最大的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博物馆,其设计是为反映大屠杀时欧洲犹太人及日后以色列由灰烬中复活的历史。以色列现当代艺术中表达“记忆”的主题多数与大屠杀历史相关。虽然以色列博物馆的展览偏重历史,但因该馆位于首都耶路撒冷,现当代艺术的收藏与展示同样是它重要的使命。以色列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展览《时尚语句——解码以色列服装》,(见图9、见图10、见图11)由黛西·热切赫·迪吉热(Daisy Raccah-Djivre)担任主策展人,以开创性的研究视角,探讨了19世纪晚期土著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时尚”。华丽的服装、时尚素描、电影和时尚摄影的展示,生动而又深刻地展示了以色列的时尚所波及的广泛范围。
 


(图7)古老的圣经--死海古卷

(图8)以色列大屠杀博物

(图9)以色列博物馆展览“时尚语句---解码以色列服装”

(图10)以色列博物馆展览“时尚语句---解码以色列服装”

(图11)以色列博物馆展览“时尚语句---解码以色列服装” 

与以色列博物馆相比,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则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它是以色列最多样化和富有活力的文化机构之一,也可以说是以色列当代艺术的风向标。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注重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推广,如果想了解以色列的现当代艺术,仔细研究正在展出的展览,便可鸟瞰以色列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另一个当代艺术活跃的场所是佩塔赫提卡当代艺术博物馆,其举办的展览涉及以色列文化领域的广泛主题,以及当代全球社会的普遍问题,同时采取创新办法打破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传统惯例、界限及其展示方式。《最后的机会》(见图12)是该馆的一个研究展,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在他的有趣的旅行书中宣称,“最后的机会”是展览的标题。不同于传统的朝圣路线,这里概述的朝圣路线并不是以到达渴望的目的地为中心,而是以运动本身作为一种近乎崇高的行为。以色列文化的复杂性使其影像艺术非常繁荣和前卫,它无关宏大主题的叙事,影像艺术更注重对生命、灵魂的表达。在《最后的机会》的展览开幕式上,上演了一场以色列版的马修巴尼的《悬丝》歌舞剧(图见13),似乎这是以色列艺术家借此对人类生命本质的、原始机能的思考,来隐喻人类潜在的生命、能力、极限、束缚等问题。


(图12)佩塔赫提卡Petachtikva艺术博物馆展览--“最后的机会”

(图13)以色列版的马修巴尼《悬丝》的歌舞剧

(二)犹太艺术与犹太文化
犹太文化是以色列文化的核心,米什坎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基布兹风格的艺术机构,其的绘画和收藏包括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上半叶犹太画家的作品。在米什坎艺术博物馆收藏中,有最优秀的以色列绘画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代表了以色列艺术史上活跃的各种潮流和多个群体。米什坎艺术博物馆始于1937年,当时是一个小木棚里的“艺术角落”,是画家海米·阿榙尔(HaimAtar1902-1953)的工作室,后来经建筑师撒母耳·比克斯(ShmuelBickels1909-1975)的策划,形成了现今的规模。米什坎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宏伟而极简的建筑杰作,其建筑特点在于大厅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自然光的独特利用。这里的基布兹餐厅极具特色,基布兹是以色列农业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内部实行各尽所能、平均分配的原则,有点像中国的农村公社。从米什坎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中可以清晰看到基布兹的发展历程和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米什坎艺术博物馆承载了几代犹太人的记忆。
(三)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艺术
 尽管犹太文化是以色列文化的核心,但阿拉伯文化在以色列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艺术在以色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耶路撒冷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致力保存和展示7世纪到19世纪代表伊斯兰艺术的艺术品和考古文物。该博物馆作为唯一拥有伊斯兰艺术藏品的博物馆,其永久的展览使人们对穆斯林世界的艺术宝藏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了解。由塔姆尔·吉斯盘·格林伯格(Tamar Gispan Greenberg)策划的《当代阿拉伯风格》展览考察了当地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艺术家如何采用与穆斯林装饰元素阿拉伯风格相关的各种图案,并将这些图案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同时赋予他们的作品以传记、政治和性别相关的内容。从这个展览中可了解到西方乐器中的吉他和中国乐器中的琵琶都是从伊斯兰的乐器演变而来,也能看到阿拉伯文的“书法”与中国书法的异同之处,以及中国古代瓷器的造型和工艺对伊斯兰艺术的深远影响。对于以色列来说,犹太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是以色列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希伯来语与阿拉伯语两个官方语在以色列并存。
另一个呈现阿拉伯文化的艺术机构是乌姆埃尔法赫姆博物馆。乌姆埃尔法赫姆位于以色列东部,靠近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之间的边界线。重建、收集、研究、纪念和展示被摧毁的阿拉伯和巴勒斯坦文化是该馆长期的重大责任,这是阿拉伯历史上第一座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起桥梁的博物馆,也是人们恢复幸福、自豪和归属感的理想之家。近几年该馆努力培养一代坚定地忠于自己的文化和特性的艺术家。其中艺术家阿夏弗·法瓦克瑞(Ashraf Fawakhry)的作品就是用调侃的方式,以“驴”的形象作为一个特定的符号,展现了阿拉伯文化在现代以色列的遭遇。对Ashraf Fawakhry来说,驴是一种文化象征,涉及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经历的危机,不幸的事件和荒谬的现实,他们以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的身份存在。在Fawakhry 的《国土报》(见图14)作品中,驴是黑色的剪影,平淡无奇,缺乏个性,成为具有鲜明作用的重要形象。虽然它是一个沉默的形象,没有嘴,驴体现了作证的潜力,驴子也是没有眼睛的,但可能拥有隐藏在它的剪影中能看见一切的眼睛。在一幅灵感来自于欧普艺术的《胡子》(见图15)作品中,阿拉伯人的头巾的图形散布于整个画面,驴子的形象展示在画面之上,浅蓝色的颜色与以色列国旗有关,强调着生活在被侵占的土地上的人们所特有的身份困惑。虽然作为以色列公民羽翼丰满,但是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部分的巴基斯坦民族,都在经历着他们国籍与本民族文化之间在心理上的冲突。



(图14)Ashraf Fawakhry,Homelander ,wood,industrial paint,perpex and lighting,2012

(图15)Ashraf Fawakhry,Moustaches,Dibood printing,2017 (2)
 

二、以色列当代艺术的推手

在以色列,除了丰富的博物馆之外还有众多极具特色的画廊及工作室,这些画廊为年轻的艺术家提供成长的平台,也为以色列的当代艺术推波助澜。
艺术立方体是一个于1982年在耶路撒冷成立的基金会,它是以色列第一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艺术家提供有补贴的艺术机构,目的是促进耶路撒冷的艺术实践。艺术立方体工作室为视觉艺术家提供了鼓舞人心的工作环境,多个展览同时在此展出,例如《航空公司-我们给予而不接受》(见图16)、《无标记的身体》等。“航空公司-我们给予而不接受”希望建立一种不以货币或货物交换为基础的新的交换形式,创造机会与非犹太人打交道。以色列艺术家用开通飞机的航线来做艺术项目,在艺术媒介上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无标记的身体》展览由瑞切尔·玛格丽特(Rachel Maggart)策划,无标记的身体的含义是指任何存在于主流意识之外的人,包括少数民族内部的少数群体,例如失去土地和个人财产的阿拉伯人,受男权压迫的以色列妇女。在展览中,艺术家马亚德· 阿鲍德(Maiada Aboud)将自己的身体嫁接到基督教的肖像中,唤起了光明与黑暗、罪恶与通过流血救赎的两极。在展览开幕的那一天,阿鲍德在60分钟内拿着一只12公斤重的三文鱼(见图17),直到她的手臂颤抖精疲力竭时才放下,她象征着圣母,鱼象征着为了拯救人类而受难的基督。鱼离开了水,在它的外部环境中变得脆弱和濒临死亡,也象征着Aboud自己被宗教框架束缚住了。策展人试图阐述她对于“无标记身体”的理论基础,策展的挑战之一是拆除单一的身份结构,同时再造了可以重新划分身份界线的命名法。


(图16)“航空公司-我们给予而不接受”开幕式

(图17)艺术立方体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阿鲍德Maiada Abou行为艺术表演《美人鱼》

马穆达(Mamuta)同样是以色列当代艺术的阵地,它位于汉森故居(Hansen House),由艺术家的工作空间、视频、声音和电子实验室、木材、金属和塑料车间组成。该中心正在展出《萨拉曼卡在耶路撒冷的当代艺术》,在展览上《气味收集》行为表演(见图18)让人记忆深刻,艺术家热利亚·霍非玛(Thalia hoffman)用土壤进行蒸馏的方式创作作品,蒸馏出一瓶瓶能唤起人记忆的“香水”进行展示。气味是引起人们各种记忆的一种直接方法,它非常隐秘,但是给每个人的感觉和记忆是不一样的,也许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犹太移民灵魂深处的记忆就在土壤的气味中。在马穆达笔者还参加了一个名为《为抽象祷告》(见图19)的集体行为艺术,阿拉伯女性艺术家里拉切·里巫勒(Lilach Livne)邀请代表团成员一起完成这个作品,每个参与者首先得到一本祷告书和一件阿拉伯人的衣服,每人穿上阿拉伯的服装,像阿拉伯妇女一样只露出自己的眼睛,一起参与《为抽象祷告》的行为表演,从这个行为艺术中可以看到以色列的阿拉伯艺术家如何表现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为抽象祷告”的行为艺术可以说是舞蹈、灵性、宗教的综合,一种想象的风景,一种平衡的维度,一种新的生活形式,也是一场感性的形而上之旅,一种对社会的批判,一个变革性的圣经,一个根植于心底的文化的记忆。



(图18)Thalia hoffman“气味收集”行为表演 

(图19)参与“萨拉曼卡在耶路撒冷的当代艺术”的行为表演《为抽象祷告》

在以色列有很多从事艺术并且有宗教信仰的女性, 她们是来自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前景堪忧的女性艺术家。紫皮水町(ZipiMizrachi)是一个充满宗教情结有突破性的工作室,为有宗教背景的女性艺术家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创始人紫皮(Zipi)是一位独立策展人,她认识到有宗教背景的妇女没有机会从事严肃的艺术家职业,因此创建了紫皮水町工作室。每年有10名宗教女艺术家获得工作室空间、商业指导课程、由知名艺术家提供指导,有机会展示她们的作品。笔者参观了女艺术家瑟林(Serlin)(见图20)的个展——《树木为雨哭泣》,展览的题目取自拉迪诺·皮尤特的一首礼拜诗。艺术家坦言,她是第一次用这种展览的方式与她的孩子们分享她对祖母的记忆,对记忆的表达是以色列艺术和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


(图20)艺术家瑟林Serlin与董慧萍合影
 

第三章当代艺术中文化的多重表达

一、以“身份”为主题

 “身份”是以色列艺术中的重要主题,也是以色列文化重要元素,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身份”如此重要和敏感。

当代著名艺术家佐亚·切尔卡斯基(Zoya Cherkassky)的作品主题就是俄罗斯移民的“身份”的表达,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是因为她的作品真实再现了百万俄罗斯犹太移民的生活和诉求。以色列总人口850多万,其中有100多万的俄罗斯犹太移民,也就是说八个以色列人中有一个俄罗斯犹太移民。笔者在以色列博物馆看到了切尔卡斯基的首次个展《真理报》,展览专注于切尔卡斯基近年来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描述了她的个人经历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数百万强大的俄罗斯移民涌入以色列的集体经历。中年的切尔卡斯基在大规模移民浪潮期间从乌克兰基辅抵达以色列,虽然切尔卡斯基的家人在苏联认为自己是犹太人,但在以色列,这位艺术家并不被母系血统的宗教法则视为犹太人。犹太民族本身有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和俄罗斯人难免互有偏见。在幽默和挑衅的作品中,切尔卡斯基反映了一种文化遭遇,有时会在以色列社会面前摆出一副令人不安的镜子。她漫画风格的作品中充斥着幽默,但画面里没有真正的快乐。她的作品《新受害者们》(见图21)描绘的记忆在某些情况下是集体的,在其它情况下是个人的,也包括艺术家本人。画面表现的是一群正在下飞机刚刚抵达以色列的俄罗斯犹太移民,他们不知道在这个新的国家他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首先要做的是必须严格接受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吃俄罗斯猪油》的作品(见图22)描绘了这样的情景,一个熟食柜台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奶酪产品,一些肉和奶酪重叠放置,甚至被标记为“乳制品肉”,这些食品绝对不是犹太人认为的洁食,对犹太人来说猪肉是不洁净的,而且肉食和乳制品是绝对不可以同时放在一起,但回归的俄罗斯移民还是我行我素,仍然吃猪肉、而且肉食和乳制品同时销售,保持移民前的生活方式。切尔卡斯基其他画作是关于以色列社会如何从各个方面向俄罗斯移民浸透陈规,让他们接受以色列的生活方式,她的作品诠释了新移民经历的荒谬和摩擦。


(图21)Zoya Cherkassky 《新受害者们New Victims》油画,140×230 cm,2016

(图22)Zoya Cherkassky 《他们吃俄罗斯猪油》They Eat Russian Lard,油画,70×159 cm,2013

另外一位艺术家梅尔·加尔(Meir Gal)的作品《四百分之九》(见图23)则是对非欧洲回归犹太人歧视的批判。在以色列人心里,来自欧洲的犹太人比非洲及亚洲的犹太人地位高,这客观上又增加了以色列人的内部矛盾,梅尔加尔用它的作品揭露了这一矛盾和不满。最近他在杜克大学出版社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自以色列成立以来,许多书籍和文章都将以色列国描绘成一个成功地将不同种族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国家。学校使用的犹太人历史的官方教科书几乎专门致力于欧洲犹太人的历史,几十年来,教育部系统地删除了来自中东,亚洲和非洲的犹太人的历史,这些书帮助建立了一种意识,即犹太人的历史发生在东欧,而且非洲犹太人没有值得记住的历史。今天教育部继续抹去其非欧洲犹太人的历史,尽管他们占以色列人口的一半以上。这只是以色列国如何继续将非欧洲移民小规模化的一个例子。Meir Gal的作品的核心是“身份”,犀利地批判了以色列社会对非欧洲犹太人的歧视。


(图23)Meir Gal,《四百分之九》Nine Out of Four Hundred (The West and the Rest) 1997

独立的策展人斯马达·瑟非(SmadarSheffi)策划了《部分肖像:碎片的身份》展览,SmadarSheffi认为,在该展览中“身份”是重叠、冲突、连接和退缩部分的拼图之间的持续紧张关系。另一个关于“身份”的展览是夏隆·托瓦(Sharon Toval)策划的《隐藏》。Sharon Toval(见图24))用创新的思维为观众建立新的体验的方式,他认为政治、宗教、信仰、希望是分离的,但艺术可以将其联合起来。《隐藏》表达的是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人在移民以色列之后对自我新身份的一种故意“遮盖”。

(图24)策展人Sharon Toval专访
 

二、文化隐喻与信仰反思
以色列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且充满矛盾的国家,很难想象在这个国家,宗教人士与非宗教人士,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徒共处,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徒游行,也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同性恋游行。如果不了解以色列的文化,也无法读懂以色列的当代艺术,不深入考察以色列的艺术,也看不透以色列的深层文化。在以下的展览和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文化隐喻与信仰反思。
(一)扎心的展览--《背后的女人》

在耶路撒冷有一个热衷政治主题的美术馆(Museum on the Seam),这个美术馆的参观不在外交部的艺术节行程之列,原因是这个美术馆的展览涉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敏感的政治话题。美术馆正在展出《背后的女人》展览,本次展览由纳菲·伊特嘎尔(Raphie Etgar)策划,旨在提高人们对妇女平等和解放的意识。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解构构成社会性别关系的权力结构,同时观察潜在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从而揭露全球剥削、虐待和排斥女性的现象。展览中的作品将观众带入了一种残酷现实的社会建构之中,这种社会建构已经成为男权社会的常态,在这种社会中,权力和制度化的权力仍然集中在男性手中。这个社会预先决定了许多妇女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使妇女遭受痛苦和歧视的征服规则,并将她们置于恐惧的循环之中,锁在暴力和偏见的面纱后面。而如今人权和女权主义者的运动比过去活跃得多,增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The Seam美术馆致力于通过提高人们的意识和敏感性,传达性别平等的信息。为改变这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展览中萃勒·尚德嘎德(Trine Sendergaard)的肖像照片中(见图25、见图26),女人的脸被隐藏起来,并作为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放置在构图中。照片中央的女人的背景没有任何图像,她的脸指向里面,这幅作品限制了我们的视线,设定了界限,阻止了我们与画作对象的接触那些更能引起我们好奇心的克制的女性。另外梅阿瓦·赫曼赫(Meiraw Heimanhe )和艾伊内特·查米(Ayelet Carmi)的作品《破碎的车轮》以类似的方式(见图27),表现了四世纪时女性被执行死刑的绝望处境。视频作品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女人的形象上,这个女人不情愿地被拴在一个轮子上不停地旋转,好像阻止车轮旋转并解救她的力量并不存在,她们因为在人类黑暗时期的不听话的行为而被受“破碎的车轮”惩罚。策展人想表达的是:事实上女人的“邪恶”由男人来定义。艺术家卡洛斯·桑德瓦尔(Carlos Sandeval)的作品《隐藏》是关于面纱的重新定义。在古代的希腊和波斯等地,面纱象征着一个更高的社会地位,或是贵族的标志。但是现在妇女们挥舞着面纱反对现政权的画面,使得面纱变成了神职人员干涉个人生活的象征,这是二十一世纪妇女受压迫最显著象征。视频作品中的女人马歇·阿林嘉德(MasiaAlinjad)是“我被偷走的身份”组织的领导人,这个伊朗组织的成员在最近几年已经都被逮捕了。卡洛斯·桑多瓦尔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点,女性摘掉和戴上面纱交替形象的形成和消解,把观者置于法官的宝座上来审视这些女性,尽管摘掉和戴上面纱的行为是女性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选择的自然权利。作者探讨的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个人的信仰和偏好是由法律决定吗?还是这是每个人做出决定的基本权利?另一幅阿德瑞士·泡坡提斯 (Andreas Poupoutsis)的摄影作品《隐藏身份》(见图28)也是类似的作品。这些隐藏身份的塔利班妇女(见图29)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教派,由大约一万名妇女和小女孩组成,近年来在犹太极端正统派世界的边缘地区占据了一席之地。


(图25)Trine Sendergaard肖像,摄影


(图26)Trine Sendergaard,肖像,摄影

(图27)梅阿瓦•赫曼赫(Meiraw Heimanhe )和艾伊内特•查米(Ayelet Carmi)的作品《破碎的车轮》,视频

(图28)阿德瑞士•泡坡提斯 (Andreas Poupoutsis),《隐藏身份》,摄影 

(图29)Andreas Poupoutsis“塔利班妇女”,视频 .

(二)婚礼与割礼

研究以色列艺术家波可博扎(Bokobza)的作品(见图30),就可以深入了解以色列犹太人的文化习俗。Bokobza用一双批判的眼睛注视着以色列,用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表现犹太文化。在他的作品《运气婚姻》中(见图31见图32),他用日本卡通图案的棉布作为画面的背景,画面中的新郎和新娘手里抱着一个“招财猫”,他解释说:一般在正统宗教人士拉比的家庭,拉比的子女的婚姻一般是由父母来指定的,所以婚姻是否幸福,取决于新郎和新娘手里的“招财猫”带来的运气。在Bokobza的双年画《婚礼》(见图33)中,他用独特的绘画隐喻了婚姻成败的不确定因数,婚礼是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唯一的双关语,两幅描绘单一空间和时间单位的画作,没有区分真实和神话。新娘和新郎的两侧是亚当、夏娃和各种动物,婚礼在茂密的植被和水边进行,整个宇宙参与了这一活动。在右边,亚当站在新郎面前。新郎脚下的猴子伸出的手中的苹果,它表示罪的存在。Bokobza在画面中画了一个视觉圆圈,亚当Adam的手靠在新郎的肩膀上,而新郎的手握着猴子的手,新郎和猴子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表述。这个“发展连续体”已成为一个圆圈,暗示新郎新娘的激情。与此同时,这种联系表达了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批评,新郎出现在猴子旁边,而新娘的旁边则出现粉红色的火烈鸟。这幅作品的复杂图像植根于西方艺术的历史,其中猴子曾被认为是狡猾的代表,有贪婪和暴食等恶习。猴子在Bokobza的绘画中的位置让人联想到这种动物在西方的一个众所周知的代表—童女与猴子,由丢勒于1498年创作的雕刻的作品,其中一只皮带上的猴子坐在圣母的脚下,在象征性的层面上,代表人性的弱点和恶习的猴子被束缚在圣母和婴儿耶稣的脚上。狮子代表勇敢、力量和犹太官场的象征,它也出现在Bokobza神秘的禁戒庆典中,狮子象征着未实现的危险。在婚礼现场,狮子也可被视为保存婚姻的力量的象征,作为现存社会和宗教秩序的基本要素。


(图30)笔者专访艺术家Bokobza

(图31)Bokobza 《运气婚姻》,油画,2014 

(图32)Bokobza 《运气婚姻》油画,2014 年

(图33)Bokobza 《wedding》油画,140x110,2014
 

作品《割礼的诫命》(见图34)象征着上帝与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之间所立的约,这是一个证明圣经和信仰的实物标记:“你要行割礼,这就是我与你之间立约的标志”(创世记17:11)。这条诫命是犹太教的核心,割礼是亚伯拉罕经受了十次信仰试炼之一,亚伯拉罕在99岁时为自己行割礼。割礼和牺牲是个人和国家层面的基础事件,他们在绘画中的表现反映了戏剧性的信仰行为。画中所有人物亚伯拉罕、以撒、莎拉和羔羊的凝视都朝不同方向且视线不相交。以撒在亚伯拉罕的肩膀上,就像艺术家的另一个自我“Eliahou”所携带的羔羊,在五旬节的画作中。准备牺牲儿子的亚伯拉罕,根据“好牧人”的图像进行讽刺描绘。蒙着面纱的撒拉,从墙后面凝视着这一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她的儿子以撒像羊羔一样,她却被排除在活动现场之外,就像她在圣经故事中一样,母亲同样被排除在的画作之外。场景的中心由男人占据,高大公平的割礼者和父亲,他们面对的是教父,他坐在椅子上,穿着正统服装且戴着裘皮帽。他背向观众,他抱着婴儿,他的姿势使人想起了基督,耶稣从十字架下来后被玛丽抱在怀里的形象,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史上慈悲的终极表现。在关于割礼仪式中已经提到了教父的椅子,被称为“以利亚的椅子”。根据传统,先知以利亚参加每一个割礼仪式,他在实际的割礼仪式中,如果只是隐含地存在,会再次出现在死亡的神话部分,这是一系列专门讲述犹太人生活事件的作品。Bokobza的作品是了解犹太文化的一把钥匙,他用犀利的方式解构并重构了旧约中的《创世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Bokobza是一个犹太文化的叛逆者,他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图34)Bokobza 《Brit Milah割礼》2014
 

(三)“拉比”的迷茫

在以色列的文化中“拉比”是神圣敬虔的代表,拉比也似乎是以色列的Logo。在对夏·阿左拉(Shai Azoulay)的采访中(见图35),能听到艺术家的另一种声音—“世界很疯狂,拉比也迷茫”。Shai Azoulay有宗教人士和艺术家双重身份。他创作了一个“拉比”系列的作品(见图36),但他的作品并不是描绘“拉比”的敬虔,而是“拉比”的迷茫。Shai Azoulay感叹说,当一个“拉比”和当一个画家同样不容易。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ShaiAzoulay把自己的个人宗教信仰放在心上,他每天祷告三次,而且非常享受祷告的过程。如他所说,在工作中他正在黑暗中寻找快乐。对他而言,对宗教和精神主题有着神秘的崇敬、睁大眼睛的困惑和轻松的喜剧并存。在ShaiAzoulay的形象剧场中,神圣与世俗、粗犷与复杂、庄严与闹剧,都在争夺着舞台的聚光灯,并想方设法与人分享舞台。以色列的文化中,宗教人士与世俗犹太人始终是一对矛盾群体,在宗教人士中有20%是极端宗教人士“拉比”,这也是以色列文化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ShaiAzoulay用幽默的方法对正统犹太人的生活进行解读、表达自己的态度。这组作品的主题是冲突,正统犹太人的世界与世俗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理解这组作品,需要对正统犹太人的教义、信仰、习俗、思想等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够体会到作品中的幽默感。例如《拉比遛狗》(见图37)这件作品,在正统的犹太教中,“拉比”是不允许养宠物的,这件作品的主人公是Shai的朋友,生于世俗犹太人家庭,后来才成为宗教人士,画面上的狗和遛狗的人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和寓意。另外《追逐》(见图38)描绘了拉比与世俗犹太人互相追逐的情景,这组画的排放顺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黑色的“拉比”服装象征着正统犹太人的世界,他们被掩盖在一丝不苟的固定外衣之下,相比之下,裸体的人象征没有宗教信仰的世俗犹太人,裸体也象征了充满诱惑的世俗世界,其作品表现了世俗犹太人与宗教人士的相互追逐。我们也能隐约可见,这张画似乎也是艺术家Shai Azoulay本人的写照,每天忙碌的Shai在宗教和世俗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我们可以从以上隐晦和调侃的作品中洞见以色列文化的另一面。


(图35)笔者采访艺术家shai Azoulay

(图36)艺术家shai Azoulay“拉比”系列的作品

(图37)shaiAzoulay,“拉比遛狗” 油画    

(图38)shai Azoulay 《追逐》
 

三、全球视野与媒介的探索
以色列的艺术发展变化面临两个核心问题——主题和媒介。艺术的主题与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如果说以色列的历史进程在90年代之前是“求生存”,那么90年代之后是“求发展”,艺术的视野也从国内的文化视野转向国际的全球视野,进而向国外输出以色列的文化价值观。

如果把以色列的艺术放在西方现代艺术历史的语境中看,可以说以色列现当代艺术在经历短暂现代主义时期之后就快速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纵观以色列几十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媒介,无疑西方艺术对以色列现当代艺术的影响深远,但与西方现代艺术不同的是,早期抽象艺术一直主宰着以色列的艺术舞台。在犹太文化中,以色列人遵守摩西律法,犹太宗教法禁止描绘偶像,独特犹太文化使得以色列艺术史中少有留下丰富的再现性视觉资料,从这点上看,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的媒介。在以色列的美术史上,几乎没有关于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没有关于历史人物肖像的描绘。另外,在以色列建国早期,一批在德国包豪斯学习过的艺术家移民到以色列,使得抽象艺术在以色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即便艺术家表现大屠杀或宗教题材,也是借用西方抽象主义的表现形式。艺术家莫舍·库普费曼(Moshe Kupferman)(见图39)的作品与其作为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有关,但艺术家用抽象的艺术语言进行观念表达,在其作品《绘画》中,画家通过一层又一层的色彩来完成在这里被用作记忆和遗忘的隐喻。同样是来自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的艺术家莫德凯·阿登(1896-1992)也在其作品《伊德拉之时》(见图40)中,尝试对宗教狂喜的抽象表达。虽然抽象主义是主流的表现手段,但多元的表现形式依然存在,例如早期的画家露丝·施洛(RuthSchloss1922-2013)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移民过境营》(见图41),施洛泽使用柔和温暖的颜色反映了对处于作品中心的妇女和儿童的某种柔情,展现了一种松散的立体派风格。表达战争题材的伊格尔·图马金(IgaelTumarkin)成为以色列艺术历史上摆脱抽象艺术的推动力, 其雕塑作品《他走在田野里》(见图42)被认为是战争恐怖的现实写照。


(图39)Moshe Kupferman,Painting,Oil on canvas,1957

(图40)Mordecai 《伊德拉之时》Ardon The Hour of Idra,The Hour of Idra,Oil on board,1951
(图41)露丝•施洛斯Ruth Schloss,《移民过境营》Immigrant Transit Camp  , Oil on Canvas,1953
(图42)IgaelTumarkin,He Walked in the Fields,Partly painted bronze,1967

艺术的媒介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以色列艺术媒介的变化折射了以色列文化与时代的变化,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延伸论”及德科柯夫教授的“文化肌肤论”恰好可以说明这一点。若仔细观察以色列的社会发展进程会发现其与中国有一些相似之处——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快速的发展是一个压缩版的进程,发展的过程难免有些消化不良。由于以色列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本国的工业制造极其有限,与中国相比较而言,以色列的工业社会发展的历程还要短,似乎是从一个滴灌技术发达的农业社会直接跨入了信息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的以色列的当代艺术中,艺术家使用的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色列艺术形式从早期的抽象的绘画转变为影像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阿迪·尼斯(Adi nes )用摄影媒介创作了新的《最后的晚餐》。这名为《最后的晚餐》(见图43)的照片灵感来源于达芬奇的同名画,照片是在废弃兵营中的摆拍,照片中以放松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取代达芬奇画中的使徒,中央的“耶稣”形象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远方,这个形象传达了一种关于承诺、牺牲和背叛的尖锐信息。擅长数码技术的艺术家迈克尔·德鲁克斯(Michael Druks1940-)在其作品《面部的地图》(见图44)中用人脸的地图来表达“身份”。在近20年,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主导了以色列艺术。从以色列当代艺术的媒介的变化中可窥见时代飞速的变化、文化演绎的速度。


(图43)Adi Nes,Untitled photo known as The Last Supper,Photograph,1999
(图44)迈克尔•德鲁克斯Michael Druks,《面部地图》Druksland,Lithography on paper,1973

佩塔赫提卡(Petach tikva)艺术博物馆的《直到地极》的展览呈现了以色列当代艺术的全球视野与媒介的探索。展览囊括了以色列最著名的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的代表作品。盖尔·温斯坦(Gal Weinstein)、沙哈·马库斯(Shahar Marcus )、西格里特·兰多(Sigalit Landau)都是《直到土地尽头》展览中的艺术家,他们都在艺术主题及媒介探索上极具代表性。大型纪念碑式建筑Nahalal(见图45、见图46)向人们展示了以色列第一个工人村的鸟瞰图,反映了犹太复国主义的集体生活、耕种土地和自给自足的意识形态。盖尔·温斯坦用廉价的工业材料,如毡地毯、油毡和钢羊毛,将这一标志性的农业景观组合在一起,增强了其生动的色彩和美感,但同时讽刺的是人造的自然、死气沉沉。正是制作作品的材料的简单性与所选主题和所选图像的重要性,以及与设计和实现中可辨认的严谨性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项目中,盖尔·温斯坦探索了以色列集体记忆中嵌入的犹太复国主义的神话和浪漫主义形象。该项目分布在展馆的三个层面,在庭院中延伸,创造了一个叙述,可以被解释为以色列故事的忧郁诗意寓言,一个在奇迹行为和启蒙时刻之间以及忽视与毁灭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


(图45)Gal Weinstein,《Nahalal》,Carpets and MDF, 2018
(图46)Gal Weinstein,《Nahalal》,Carpets and MDF,2018 (2)

沙哈·马库斯(Shahar Marcus )(生于1971年)关注政治与战争的表达。主要从事视频,表演和装置工作。马库斯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开放式的,他将身体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用各种易腐物质进行实验的平台,如面团,果汁,冰和火。食物也是马库斯作品的主题,例如,他经常使用面包作为必要性和生存的象征,与军事符号并列,通过用食物等易腐烂的物质瞬间展开工作,马库斯对艺术史调情,将任意物体和材料转化为不朽和永恒的东西。西格里特·兰多(Sigalit Landau )是以色列著名的女性雕塑家、录像和装置艺术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她不断地从各地域中寻找灵感。其作品《死湖》(见图47)参考1970年咯波特·史密斯桑(Robert Smithson)的标志性作品《螺旋码头》,西格里特·兰多将其作品顺时针旋转,成为这个巨大DNA链中的一环。她赤裸的身体和伸出的手臂伸向一个点,那里有几个西瓜被切开了,红色的果肉流进了周围绿色的液体中。螺旋逐渐变成一条细细的绿线,最终消失在画面之外。虽然兰多呈现了一个导致消失的解除过程,但视频的循环暗示着一个巨大的眼睛,慢慢地盘旋着走向遗忘和重生。兰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媒体,包括绘画、雕塑、视频和表演,有时创作独立的作品和装置,有时形成完整的包容性的环境。


(图47) Sigalit Landau ,DeadSee,video2005

从《直到地极》的展览可以全面地看到当代艺术媒介的巨大变化,虽然以色列当代艺术在媒介上的转变很大,但以色列当代艺术中并不刻意追求高新技术的新媒介的运用,而是运用很多简单又自然的媒介如身体、食物、泥土、工业材料,水等表达艺术中最核心的生命和文化。
麦克卢汉曾说:“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媒介的历程,就无法洞察文化、艺术及现代生活。”艺术的价值和表达方式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从以色列当代艺术主题及媒介的变化,可以看到以色列社会发展的进程、艺术的价值观、文化的演绎及艺术上全球视野的转变。



结语

艺术是文化的肌肤。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文化包含了人类的认知和价值观等诸多因数,艺术是解读文化的媒介。以色列艺术传达的就是以色列人的认知和价值观。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像以色列一样奇特、多元和复杂,以色列现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表达是对生命的挚爱,以及多元文化带来的各种矛盾。此次海外研修工程让我受益匪浅,因本人学识浅薄,本篇论文以艺术为媒介论及以色列的文化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借此研修成果对以色列的艺术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本篇论文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以色列的文化和艺术。论文难免有偏颇和疏漏之处,敬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著,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1964年

2 《文化肌肤》(The Skin of Culture),戴瑞克·德科柯夫(Derrick De Kerckhove) 著 ,汪冰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_)著,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 2014年

4《今日简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_)著,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 ,2018年

5 《未来简史》(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_)著, 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 2010年


 


[1]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2]戴瑞克. 德科柯夫(Derrick De Kerckhove)是多伦多传播学派(Toronto School of Communication)代表人物之一,多伦多学派提出了一种在人类文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传播居于首位的新理论和新的媒介分析技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妥拉》广义2上指上帝启示给以色列人的真义,亦指上帝启示人类教导与指引。狭义上指《旧约》的首五卷(犹太人不称旧约),犹太教称为摩西律法,或《摩西五经》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4]《塔木德》Talmūdh 是流传三千三百多年的羊皮卷,一本犹太人至死研读的书籍。犹太教(Judaism)口传律法的汇编,仅次于《圣经》的典籍。

[5]https://www.imj.org.il/en